MBTI 流行背後的心酸:你真的是 I 人還是 E 人?心理師揭「性格測驗」的隱憂與使用盲點

 


MBTI(邁爾斯–布里格斯人格測驗)近年爆紅,不論是社群四字型人格比對、職場搭配分析,還是親友間的趣味測驗,都讓「你是 I 還是 E?」成為熱門話題。但這股風潮背後,卻潛藏許多心理學家的警示與可能誤導。

本文將從科學研究、專業醫師觀點與在地經驗切入,幫你看懂 MBTI 的優勢、風險與使用時機,讓你的「性格理解」,更有溫度也更靠譜。


📌 目錄

  1. MBTI 為什麼會爆紅?從數據與歷史談起
  2. 性格測驗的3大魅力:自我認識、情感共鳴、社群認同
  3. 心理師警示:MBTI 的3大科學疑慮
  4. 使用 MBTI 時要注意的3 件事
  5. 常見問答 Q&A
  6. 結語:用「健康好奇」看 MBTI,不當人生定論

1. MBTI 為什麼爆紅?

MBTI 起源於 1940 年代,創造者非專職心理學者,但擷取榮格心理類型理論,至今已有超過 2 千萬人次測驗資料,成為全球最夯的性格工具之一。它以簡單的四個字母分類(I/E、S/N、T/F、J/P)揭示個性傾向,趣味性與社群互動效率促使更快在年輕女性間傳播。


2. 性格測驗的3大魅力

🌈 1. 自我認識禮物
透過 MBTI,人們得以貼近自己天生偏好,是探索自我與設定生活風格的起點。

💕 2. 情感共鳴橋梁
當你是 ENFP,我是 INTJ,透過解讀相異性格,彼此有了包容與理解的連結點。

👯 社群連結工具
臉書社團、IG限動常見「找同型」互動,讓測驗更具社交價值。


3. 心理師警示:MBTI 的3大科學疑慮

心理師與學術研究對 MBTI 提出多番質疑:

❗ 信度不穩
根據 Pittenger 的研究,近半數測驗者在五週內會改變型別,代表結果不穩定。目前版本改進仍多仍待。

❗ 二分法侷限性
心理學普遍認為人格為「光譜」,MBTI 卻過度簡化為「I 或 E」,忽略中間地帶,容易使人做錯型別定位

❗ 無法預測行為或成就
Adam Grant 等心理學家指出,MBTI 與工作績效、職涯成功的相關性微乎其微


4. 使用 MBTI 時要注意的3 件事

視為探索工具,不是終身身分
把 MBTI 當作對不同面向性格的提示,而非決定你做什麼或怎麼愛。

搭配其他測驗做交叉驗證
可再搭配《大五人格測驗》(Big Five),幫助你理解神經質、外向性、責任感、宜人性、開放性等更具科學支持的維度。

選擇專業測驗版本,不用盲信網路測驗
台灣也有受訓 MBTI 輔導師,可避免「巴納姆效應」(人人讀都中)。


5. 常見問答 Q&A

Q1:我測出的是 ENFP,代表我就是這種人嗎?
➡ MBTI 類型指偏好,不是人格全貌,生活中你也可能同時展現不同特質。

Q2:朋友說我內向很適合當 I,我是不是不能變外向?
➡ 產業上常見「策略性擠到外向」現象,MBTI 描述的是偏好,不再是绝对限制。

Q3:我聽說 MBTI 是偽科學,我該怎麼辦?
➡ 適用於個人成長、團體溝通,但別用它判斷能力、篩選人才或決定人生方向。


6. 結語:用「健康好奇」看 MBTI,不當人生定論

MBTI 像是一面趣味的鏡子,幫你了解自己與他人,但也可能失真讓你誤貼標籤。
當妳對這類測驗抱持 好奇+批判 的態度,就能把它當成自我對談的起點,而非人生答案。


📣 請記得,《暖暖室》一直都在這裡,用文字、故事與知識陪妳一起學習溫柔照顧自己。
想看更多關於女性心理成長、人格覺察、職場情感力內容,歡迎追蹤我們:《暖暖室》The Cozy Corner👉 點我追蹤暖暖室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