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想念資工系?黃仁勳揭密:真正 AI 時代,這科系才是重點!

 


在 AI 熱潮下,許多人以為軟體工程是唯一出路。沒想到 NVIDIA 執行長 **黃仁勳(Jensen Huang)**卻指出,他若重回 20 歲,寧願主修「物理科學」——因為 AI 的下一波浪潮不是寫程式,而是「物理人工智慧」。這對年輕族群、想轉系或規劃未來的妳,是一大提醒。


📌 目錄

  1. 舞台焦點:黃仁勳選物理原因為何?
  2. AI 三波浪潮回顧
  3. 「物理 AI」是什麼?為何值得關注?
  4. 想轉系?讀物理科學的五大優勢
  5. 常見問答 Q&A
  6. 結語

1. 舞台焦點:黃仁勳選物理原因為何?

來自三立新聞、自由財經、香港《中評社》等報導指出,黃仁勳在北京受訪時明言:「如果我是現在的 20 歲,我會主修物理科學,不是軟體科學。他並非輕描淡寫,而是基於 AI 發展走向「物理人工智慧(Physical AI)」,強調 AI 要理解物理定律如摩擦、慣性與因果關係,才能應用於機器人與製造業場域


2. AI 三波浪潮回顧

黃仁勳將 AI 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 第一波:感知型 AI(Perception AI)— 如影像辨識能力大增,典範為 AlexNet。
  • 第二波:生成式 AI(Generative AI)— 能生成文字、圖像、程式碼,像 ChatGPT 或 DALL·E。
  • 第三波:推理型 AI(Reasoning AI)— 可解決新問題,具備邏輯推理與情境理解。

黃仁勳指出,下一波將是能理解物理世界的「物理 AI」——AI 不只看得懂,還能動得巧。

自主 AI 是什麼?從聊天機器人到「任務型代理人」

簡單說,自主 AI 不再只是「等你問再回答」,而是能接收一個目標後,自行拆解成多步驟任務、串接多個工具、自主協調完成的 AI 系統

傳統的 AI 聊天機器人(如客服助理、FAQ 回覆系統),多半是反應式的設計:使用者輸入問題,系統根據資料庫給出回答。但所謂的 自主 AI,是指具備「觀察 → 理解 → 推理 → 決策 → 執行」完整循環能力的 AI 系統,能針對一個終點目標,主動思考要達成的多步驟流程,並執行操作直至完成任務。

舉例來說,如果你告訴傳統客服 AI:「我想取消訂單」,它可能只是回覆取消政策。但 Agentic AI 會進一步查詢你的訂單狀態、比對取消條件、通知相關部門,甚至替你填好表單、執行退款、發送確認信,全部自動完成。

它的特點包括:目標導向多步驟規劃自主管理持續優化。這就像你給 AI 一個「專案負責人」的角色,而不只是扮演「秘書」或「文字編輯」的角色。

自主 AI 的三大核心特徵

自主 AI 具備以下三項關鍵特質,讓它從眾多 AI 工具中脫穎而出:

1. 持續的上下文理解與記憶

不像傳統 AI 每次對話都從零開始,自主 AI 能長時間保有對話或任務上下文,記得你說過什麼、做過哪些操作,甚至在未來幾天內持續跟進。這種記憶能力是實現複雜任務的基礎。

2. 行動能力與系統整合

它不只能對話,還能「做事」。自主 AI 可被賦予執行指令的權限,像是呼叫 API、串接內部 ERPCRM、訂單系統等,直接「動手做」,真正地將指令轉化為行動

3. 目標導向與任務分解能力

自主 AI 不只執行命令,而是能理解「我要達成什麼」,並主動分解成多步驟任務、規劃順序、設定優先級,如同一位熟練專員自動安排流程,展現出高度的自主規劃能力

為什麼自主 AI 會成為企業策略設計的關鍵工具?

自主 AI 對企業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它不只是科技突破,更意味著三種深刻轉變:

1. 從人機互動走向流程自主化

傳統的 AI 工具需要人來下指令,自主 AI 則能主動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法,甚至直接執行,大幅降低人工介入,讓工作流程更加流暢。

2. 從回應式支援轉為任務完成責任制

你不再是「問 AI 一個問題」,而是「交代 AI 一件事」。這讓 AI 成為一位被委任的執行者,而非只是扮演知識百科的角色,真正地負起任務完成的責任

3. 從 Chatbot 到 AI 員工(AI-as-a-Worker)

自主 AI 是真正能進到營運核心、協助完成跨系統作業的 AI 員工。例如完成核銷、發送報表、合約檢核、流程審核等,成為企業內部不可或缺的數位勞動力

傳統上,企業策略設計是個非常人力密集的流程。策略部門、高階主管、專案經理要花大量時間:收集市場資訊、分析競爭對手、統整內部數據、召開多場會議、反覆討論與修改報告。這一切需要跨部門協作,人力與時間成本非常高。而且越是大型組織,層級越多、流程越長,決策週期也越慢。

自主 AI 帶來的改變在於,這些多步驟流程可以大幅自動化。AI 代理人不只收集資料,而是把資料轉成洞察、產生多個策略方案、比較風險,甚至形成完整的決策備選草案。高層主管則可聚焦在最終判斷、倫理監督與決策落地。

換句話說,企業決策流程將從「人主導、AI 輔助」逐步轉向「AI 執行、人類審核」的新範式。

自主 AI 如何做到「自主行動」?

要讓 AI 有行動力,並不只是模型變強,而是整體系統設計需要具備以下幾個關鍵元素:

1. 任務導向

自主 AI 不再只是對話,而是接收一個最終目標(例如:「完成退款程序」),並且自動拆解成一連串的行動步驟,明確定義其任務範圍。

2. 行為規劃

它會根據目標與環境,規劃執行流程(像是流程圖),決定優先順序資源配置,確保任務能夠高效完成。

3. 工具整合能力

自主 AI 可以串接多種工具,如內部資料庫CRMAPISaaS 平台等,執行查詢、撈取資料或完成任務,展現其強大的擴展性

4. 回饋調整

在任務過程中,它會觀察回饋結果,必要時「重新規劃」執行策略。這使其具備基本的適應能力錯誤修正機制,確保任務順利進行。

5. 多代理合作

複雜任務會拆解給不同子代理 (Agent),彼此分工協作,每個 Agent 專注在自己的子任務,提升模組化可擴展性。這種多代理人系統是 自主 AI 實現的關鍵架構。這種方式不是靠一個大模型處理所有事,而是許多小型 AI Agent 各自負責一部分任務,互相協作完成大型目標。

這種架構的優勢包括:模組化設計(單一任務失敗不會拖垮整體)、彈性高(可以根據業務需求替換、擴展代理人)以及治理方便(便於設立稽核、權限控管機制)。

基於以上這些設計理念,讓 自主 AI 不再只是「內容生產機器」,而是像一組具備智能執行能力協作團隊


3. 「物理 AI」是什麼?為何值得追?

  • 定義:機器人具備理解物理特性(摩擦力、彈性、慣性等),可安全抓取或操作物體,避免損壞。
  • 應用場景:智慧工廠、物流搬運、自動駕駛、精密手術等,AI 需判斷物體行為與情境風險
  • 未來需求:美國及台灣都在布局智慧製造,物理 AI 將是核心技能。

4. 讀物理科學的五大優勢

優勢說明
1. 理解自然規律物理科學生更能掌握力學、熱力、電子等基礎,AI 應用此技能更到位。
2. 分析問題邏輯強建模與系統思考是物理訓練必備,對 AI 問題重大優勢。
3. 跨領域通吃可接觸化學、地球科學、天文學,適應更廣產業場景。
4. AI 工廠人才缺口大智慧機器人、嵌入式系統均須物理背景,市場導向明顯。
5. 投資報酬率高根據 104人力銀行,「物理系重讀率高達 72.7%」,顯示畢業生對此科系滿意度高。

5. 常見問答 Q&A

Q1:那軟體科系不重要了嗎?
❗ 軟體仍是 AI 核心,但若你想打造「實體 AI」系統,如機器人與智慧設備,物理背景會讓你更有競爭力

Q2:普通人能轉讀物理嗎?會太難?
✔️ 難度高但具備邏輯與好奇心者可以透過橋接課程、雙主修或轉系成功。許多台灣大學也提供跨系選修課程。

Q3:其他領域有機會嗎?如生命科學?
⭐ 黃仁勳曾提到「生命科學也是未來方向」。生命與物理科學在 AI 應用上各有領域,選擇要看你興趣與職涯規劃。


6. 結語

AI 的核心不是只能「看」或「寫程式」,而是要「動得懂」──理解、預測並控制物理世界。當 AI 走向實體應用,如機器人與智慧製造,物理科學將成為新時代最關鍵的主流學科。身為女性,也能踏上這條令人驕傲與具影響力的職涯路。


如果你也對 AI 工具應用、AI 行銷、自媒體創業 等議題感興趣,歡迎加入我們的 LINE 討論社群——AI應用 x 一人公司
這是一個友善開放的交流空間,無論你是剛開始接觸的 新手小白,還是已經在摸索中、樂於分享經驗的朋友,都能在這裡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

我們聊的不只是技術,還有如何用 AI 打造工作效率、建立個人品牌、甚至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一人公司模式。
歡迎點擊加入,一起讓 AI 成為你生活與工作的超級助攻!💡
👉AI應用 x 一人公司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