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汗學分?當學術研究的倫理界線模糊時:台師大抽血風波給我們的警惕

 


最近,台灣師範大學的「抽血換學分」事件,如同投入平靜湖面的一顆巨石,激起社會各界對於學術倫理人體實驗規範以及個人健康自主權的廣泛討論。這不僅僅是單一學校的個案,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在追求學術或成就的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潛在風險


目錄

  1. 「抽血換學分」事件始末:從「學術創新」到「倫理風暴」
  2. 學術研究的道德底線:我們應該知道的人體實驗規範
  3. 看見數據背後的「我」:台灣學術倫理與受試者保護現況
  4. 當「成就」遇上「健康」:女性在學術與醫療環境中的潛在風險
  5. 捍衛妳的健康權益:給每位女性的實用建議
  6. 常見問答 Q&A

1. 「抽血換學分」事件始末:從「學術創新」到「倫理風暴」

這起引發社會高度關注的「抽血換學分」事件,源於台師大一項研究計畫。該計畫要求女足隊學生透過捐血抽血換取課程分數,甚至直接以「抽血」作為期末考評的一部分。

最初,這被視為一種結合學術研究與課程學習的「國家研究計畫」,但隨著媒體報導深入,爭議也接踵而來。

事件揭露:從爆料到媒體關注

這起事件之所以浮上檯面,是因有學生向媒體吹哨,指出計畫中要求學生提供的血液檢體數量過多,甚至有「強迫參與」的疑慮。

報導中提到,有些女足球隊員因貧血問題已在服用鐵劑,卻仍被迫抽血,導致身體狀況惡化,甚至影響運動表現。更令人心痛的是,有女學生因此長期貧血,身體不適,選擇休學,不願說出自身在學校遭受的可怕境遇,讓家人不諒解他休學的決定,而最後父親意外身亡,學生始終都未能向摯愛的父親解釋一切,讓家屬悲痛萬分。媒體的追蹤報導,迅速將這項看似單純的學術研究推向了公共討論的風口浪尖。

爭議焦點:程序正義與受試者權益

此事件的核心爭議點,在於學術研究倫理程序正義受試者權益是否受到充分保障。

  • 強迫性與自願性:以「學分」作為交換條件,是否構成一種變相的「強迫參與」?學生為了學分壓力,可能無法真正基於「自願」做出選擇,特別是當研究內容可能影響身體健康時。
  • 知情同意不足:受試者是否被充分告知研究目的流程潛在風險可能帶來的不適以及中途退出的權利?許多學生反應對這些資訊了解有限。
  • 檢體用量與頻率:研究計畫要求抽取檢體的量與頻率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醫學倫理規範?對受試者的身體負荷是否過大?特別是對年輕學生,尤其是女性,可能因生理週期而更容易受到影響。
  • 學術監督失靈:學校的人體試驗倫理委員會(IRB)是否善盡了審查與監督的職責?對於這樣一個廣泛涉及學生的研究,其倫理審查的嚴謹性受到外界質疑。

這起事件不僅凸顯了個別研究計畫的瑕疵,也讓社會開始反思,在學術自由追求知識的同時,如何確保每一位受試者健康與權利不受侵害。

2. 學術研究的道德底線:我們應該知道的人體實驗規範

抽血換學分」事件提醒我們,身為一般民眾,特別是身處學術環境中的學生,有必要了解人體實驗基本規範,才能有效捍衛自己的健康權益

什麼是「人體研究」?

人體研究是指以人為對象,透過介入非介入的方式,收集或使用其生理檢體個人資料等,以探討人類健康疾病行為的研究。抽血、收集尿液、問卷調查、訪談,只要涉及人的生物資料個人隱私,都可能屬於人體研究的範疇。

受試者「知情同意」的重要性

在所有人體研究中,「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是核心原則。這意味著:

  • 完整告知:研究者必須以受試者能理解的方式,完整告知研究的目的、流程、預期效益、潛在風險、不適感,以及個人資料的保護與利用方式。
  • 充分理解受試者必須在充分理解所有資訊的前提下,自願做出參與與否的決定。
  • 自由選擇與退出權受試者有權利自由選擇參與,且可以在研究的任何階段無條件退出,不會因此受到任何懲罰或權益損害。對於學生而言,這點尤其重要,如果因為不參與研究而影響學分,就不是真正的「自願」。
  • 簽署書面同意書:通常會要求受試者簽署一份書面同意書,作為知情同意的證明。

IRB審查:學術倫理的守門員

每所大學、醫院或研究機構,通常都設有人體試驗倫理委員會(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IRB)人體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Research Ethics Committee, REC)

IRB的主要職責是:

  • 審查研究計畫:確保所有人體研究計畫都符合倫理規範與相關法規。
  • 保護受試者權益:特別關注研究對受試者風險評估知情同意程序、隱私保護利益衝突等問題。
  • 持續監督:在研究進行過程中,IRB會持續監督,確保研究者遵守倫理規範,並對任何不良事件進行處理。

如果一個人體研究沒有經過IRB審查通過,或是IRB的審查過程不夠嚴謹,就可能導致像「抽血換學分」這樣的倫理爭議

《人體研究法》與《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

在台灣,人體研究的規範主要依據以下兩部重要法規:

  • 《人體研究法》:規範了人體研究的定義、倫理原則審查機制受試者保護告知同意程序,以及研究倫理委員會的職責等。
  • 《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規範了人體生物檢體的採集、儲存、運用與銷毀,確保個人隱私資料安全

這些法規的存在,是為了確保在追求科學進步的同時,個人的生命健康隱私尊嚴能得到最基本的尊重與保障。

3. 看見數據背後的「我」:台灣學術倫理與受試者保護現況

台灣在學術研究的規範與受試者保護方面,近年來已有長足進步,但仍有改善空間。

根據科技部(現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與教育部的統計,各大學與研究機構的IRB數量和審查案件逐年增加,顯示學術界對研究倫理的重視度提升。

然而,像「抽血換學分」這樣的事件,也暴露出幾個值得反思的現況:

  • 倫理審查的「紙上談兵」?:雖然有IRB把關,但審查的嚴謹度、是否能實際發現並糾正問題,以及研究者是否確實遵守審查結果,仍是挑戰。
  • 資訊不對稱與權力不對等:在師生關係中,學生相對於教師,往往處於資訊權力的弱勢。這種不對等關係可能導致學生即使心有疑慮,也難以拒絕或提出質疑。
  • 學術研究的績效壓力與利益:部分教師面臨論文發表研究經費的壓力,或與背後生計財團等利益糾葛,可能在無形中驅使他們在研究設計上追求便利性,而忽略了倫理層面的細緻考量。
  • 受試者保護意識仍待加強:雖然法規健全,但許多學生或民眾對於人體研究權利風險了解不足,容易在不自覺中成為不當研究的受試者。

此事件後,教育部應要求各大學全面檢視校內所有人體研究計畫倫理審查程序,特別是涉及學生檢體採集的項目,務必確保程序合規,並保障學生的知情同意權自由參與權。這是一個重要警訊,也促使學術界必須更嚴肅地看待研究倫理

4. 當「成就」遇上「健康」:女性在學術與醫療環境中的潛在風險

這起事件特別引發女性族群的共鳴,因為女性在生理上有些特點,可能讓她們在學術研究醫療情境中面臨額外的風險。

追求卓越下的身心壓力

在學術殿堂中,女性往往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來證明自己。為了課業表現研究成果、甚至是師長的肯定,許多女性學生可能默默承受巨大的身心壓力。當研究與學分掛鉤時,這種壓力可能轉化為一種無形的脅迫,即使身體不適,也可能選擇隱忍,不敢表達反對或退出。這種對「完美」和「成就」的追求,有時會讓女性在健康議題上做出不符合自身利益的決定。

對專業權威的信賴與盲從

台灣社會文化中,普遍存在對師長醫師學者專業權威的尊重與信任。這種信任是社會運作的基石,但也可能導致在某些情況下,個人對於專業人士的要求或建議,缺乏批判性思考質疑的能力。尤其對於年輕學子而言,面對老師或指導教授的要求,更容易因為權力不對等而選擇服從,難以拒絕參與研究,即使心裡有所疑慮。

生理差異與研究倫理

女性由於生理週期的影響,貧血的盛行率相對男性更高。例如,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報告指出,台灣女性貧血盛行率高於男性,尤其在育齡女性中更為普遍。若在這種生理背景下,被要求頻繁或大量抽血,其對身體的負擔和潛在風險將比男性更高。這提醒我們,在人體研究設計中,必須充分考量性別差異,並採取更嚴謹的風險評估保護措施

5. 捍衛妳的健康權益:給每位女性的實用建議

抽血換學分」事件,給了我們一個深刻的警醒。無論妳是學生、職場女性,或僅是尋求醫療服務的民眾,懂得捍衛自己的健康權益至關重要。

參與研究前:先停看聽

當妳被邀請參與任何人體研究時,請務必:

  • 仔細閱讀「知情同意書」:這是最重要的文件!不要怕麻煩,務必仔細閱讀每一個條款,特別是研究目的流程檢體採集方式與數量潛在風險隱私保護權利義務,以及退出機制
  • 不理解就提問:如果有任何不清楚的地方,務必向研究人員提問,直到完全理解為止。不要覺得自己問的問題很笨,這是妳的權利!
  • 評估自身健康狀況:誠實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特別是貧血慢性病或其他特殊情況。如果擔心,務必諮詢專業醫師的意見。
  • 諮詢親友意見:可以與信任的親友討論,聽取他們的意見,有時旁觀者清。
  • 了解有無替代方案:如果是為了學分或獎勵,務必詢問是否有替代方案,例如撰寫報告、參與其他活動等,避免自己因選擇受限而被迫參與。

感到不適時:勇敢發聲

  • 身體是妳的,主權在妳:無論身處何種情境,身體自主權是妳最基本的權利。如果感到身體不適,或對研究內容有疑慮,務必立即表達
  • 行使「退出權」:記住妳隨時有權利退出研究,且不應因此受到任何懲罰。這是人體研究最重要的倫理原則之一。
  • 尋求專業協助:如果妳因為拒絕參與或退出研究而遭到不公平對待,或感到權益受損,請立即向學校的學務處人體試驗倫理委員會(IRB)校長信箱、或相關法律扶助單位尋求協助。

尋求協助:妳不是一個人

如果妳或妳身邊的人,曾因學術研究醫療程序而感到健康權益受損,或面臨類似的困境,請記得:

  • 校內資源:學校通常設有學務處諮商中心性平會校內申訴管道
  • 醫療諮詢:尋求家庭醫師專科醫師的專業意見,評估身體狀況。
  • 法律諮詢:如果涉及權益受損醫療糾紛,可向法律扶助基金會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等單位尋求法律協助。
  • 社會倡議團體:許多人權醫療改革消費者保護團體,也長期關注此類議題,可以提供支持與倡議。

6. 常見問答 Q&A

Q1:我只是被要求填寫問卷,這也算人體研究嗎?需要經過IRB審查嗎? 

A:是的,填寫問卷若涉及個人資料隱私敏感議題,也屬於人體研究的範疇,通常也需要經過IRB審查。即使是「非侵入性」的研究,只要會接觸到受試者個人資訊心理狀態,都應該受到倫理規範的保護。

Q2:如果我同意參與了研究,之後反悔可以退出嗎?會不會有懲罰? 

A:完全可以!受試者在任何時間點都有無條件退出的權利,且不應該因此受到任何形式的懲罰或權益損害。這是人體研究核心倫理原則。如果妳因此受到不公平對待,請立即向學校相關單位或IRB申訴。

Q3:我懷疑某項研究沒有經過IRB審查**,我該如何查詢或檢舉?** 

A:大部分學校或醫院的IRB都會公布其審查通過的研究計畫清單。妳可以上該學校或機構的IRB網站查詢。如果仍有疑慮或發現違規情事,可以向衛福部教育部或該校的IRB直接申訴或檢舉。

Q4:學生參與研究就一定會拿到學分或報酬嗎? 

A:不一定。學術研究是否提供報酬學分,應在知情同意書中明確說明。但重要的是,報酬學分不應成為強迫參與研究的不當誘因學術研究應基於自願性原則,而非變相的強制。

Q5:作為女性,我抽血前發現自己最近有點貧血,還可以參與抽血研究嗎? 

A:這時候妳一定要勇敢說不!妳有權利告知研究人員妳的身體狀況,並要求退出。即使已經簽署同意書,也可以在任何時候反悔。研究者有責任評估受試者健康風險,不應讓受試者在不適的情況下繼續參與。


這起「抽血換學分」事件,無疑給了我們一個寶貴的機會,去重新審視學術研究醫療行為個人權益之間的複雜關係。當我們在追求知識、追求健康的同時,更應警惕任何可能模糊倫理界線的行為。因為,健康尊嚴,永遠是我們最不可退讓的底線。

請記得,「《暖暖室》一直都在這裡,準備好用文字、故事與知識,陪妳一起學習溫柔照顧自己。想要更多關於女性健康與自我照顧的內容,歡迎追蹤我們的粉絲專頁:《暖暖室》The Cozy Corner。

張貼留言

0 留言